首页

高跟扎马眼

时间:2024-05-07 20:35:06 作者:调查显示:玉树为黄喉雉鹑和白马鸡在青海的主要分布区域 浏览量:73779

  中新网西宁5月7日电 (记者 李江宁)7日,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获悉,据青海首次系统开展的黄喉雉鹑和白马鸡调查结果表明:黄喉雉鹑在青海省种群数量约为1544只;白马鸡种群数量约为1.94万只,确定了青海玉树州是黄喉雉鹑和白马鸡在青海的主要分布区域。

  据悉,我国是世界上雉科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青海省分布有17种。雉类为地栖类大中型鸟类,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

图为白马鸡。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为准确评估青海省分布的高原雉类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2022年以来,青海省林草局组织青海玉树市林草局和北京林业大学高原雉类研究团队在青海省范围内开展了黄喉雉鹑和白马鸡的种群数量、分布及其栖息地专项调查工作。

  据介绍,本次调查的黄喉雉鹑和白马鸡栖息环境主要为亚高山针叶林,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玉树州、果洛州有两种雉类分布的林区。调查历时180天,总里程11000千米,对23条样线开展多次重复调查,调查样线覆盖了黄喉雉鹑、白马鸡所有分布区域。

  记者了解到,研究人员在移动信号较好区域,为22只黄喉雉鹑、18只白马鸡佩戴了卫星追踪器后原地放生,使其在原生环境中活动并通过移动网络发回活动位点数据。

图为黄喉雉鹑。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调查结果表明:黄喉雉鹑在青海省的主要适宜分布区位于玉树州南部玉树市、囊谦县、杂多县,栖息地面积为3826平方千米,春夏季主要出现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针叶林地带,而秋冬季其分布下限向下转移至海拔3800米左右的灌丛和河谷地带。

  白马鸡主要分布于玉树州玉树市、囊谦县、杂多县和果洛州班玛县,栖息地面积为4514平方千米。在年活动节律上,冬季主要在海拔较低的栖息地内活动,随着春夏季节气温回升,白马鸡进入繁殖期后主要在海拔较高的栖息地内活动,9月后随着繁殖期结束,气温降低,又回到海拔较低的栖息地活动。(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部署做好寒潮雨雪天气应对工作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成的。“就像一栋楼一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王啟芳说,珊瑚礁的空间和结构,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很好的庇护和繁殖场所,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2023年“十大流行语”发布

陕西、新疆的煤炭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至重庆等地,保障当地能源安全;青海的纯碱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至广西支持玻璃产业;广西的玻璃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至川渝支持汽车产业……

上海超级杯落幕 中国短道队再获两金

近期,中国南方多地强对流、强降雨天气频发,华南陷入暴雨“车轮战”,多地降雨累计降水量破4月历史纪录。据相关部门预测,近期华南地区强降雨仍将持续,珠江流域北江将发生特大洪水。

多媒体辅助,不可喧宾夺主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了2024年北京杨柳飞絮相关预报。按照预测,2024年杨柳飞絮第一次高发期将出现在4月12日-18日,主要影响五环内城区,主要飞絮树种为毛白杨;第二次高发期在4下旬至5月上旬,区域为城区和平原区,主要飞絮树种为欧美杨、青杨、垂柳及旱柳;第三次高发期在5月中旬,主要区域为山区。5月中旬对城区影响基本结束,飞絮持续50天左右。杨柳飞絮会引发人体哪些部位过敏?如何防护?记者邀请专家详解。

“中国小海鲜之乡”出口忙 养殖户“组团”奔共富

方案》提出要健全企业碳账户信息采集核算机制,建立碳账户评价体系和碳信用报告,结合青海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转型金融标准和支持目录,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甚至脱碳转型。

相关资讯
山东济南颁布地方性新规 着力解决民众停车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以来历代领导人倡导的科学态度,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强调,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表达了我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也指引着我们要坚持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未来中国的发展这两个角度去观察和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其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为将来所用,实现历史思想、当代实践和未来发展的有效贯通。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