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王sm调教视频在线免费看

时间:2024-05-02 06:58:49 作者:山东高密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 “石头岭”变“花果山” 浏览量:26036

  中新网山东高密5月1日电 (王文清 于娜 杨华超)“去年冬天雨水调匀,今年梨花开得非常好。”在山东潍坊高密市东南部,山青幽幽,胶河潺潺。满是繁花的梨园里,梨农宋刚和几位村民正戴着帽子、包着纱巾,在梨树下举着长木杆为梨花授粉。

  高密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泰沂山丘末端,地势较高,地面起伏变化大,丘陵以山、岭、埠命名,南山因此得名。现在,这里漫山梨花如云似雪,绿树繁花顺着公路蜿蜒,充满诗情画意。很难想象,在从前,这里却是乱石丛生的“穷南山”。

在山东潍坊高密市南山的梨园内,农户为梨花授粉。杨华超 摄

  宋刚在高密胶河南山上承包了200亩果园。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收成非常好,种果树的收入很可观,一亩地毛收入一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现在在南山种梨的人很多,只要是家里有劳动力的,都能种点儿果树。”

  “以前这个村庄很穷,没有水也没有好的土地,种庄稼收成很低。”高密市胶河社区李家屯村村民李丹远就住在梨园里。他回忆说,以前这里往下挖半米到一米,挖出来的全是石头。种小麦亩产仅300多斤,种玉米收成也不理想。“收入少,村里人都很穷”。

  种粮难保温饱。为改变南山之“穷”,当地遵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之道,引导农民尝试开垦荒岭,改良土壤,试着种植果园。

在山东潍坊高密市的南山梨园内,梨树种植户(右)讲述南山生态变化。杨华超 摄

  今年81岁的李丹远曾是李家屯村村支书,也是南山上第一批种植梨园的人。他告诉记者,南山水源缺乏,没有种植大姜、芋头的条件,最终选择了能抗旱的梨树。

  李丹远栽种的5亩梨树到第五年才初见果。“在这石头岭上,种梨比种庄稼强了好几倍。”那年,他的梨园总产量超1万公斤,收入可观。随后,他动员村民种植梨树,两年内梨树种植面积发展到了600亩。全村90多户村民,现在已经有40多个种植户。

图为潍坊高密市南山梨园内景。杨华超 摄

  得益于梨果产业的发展,李家屯村的梨树种植户都买上了汽车。李丹远说,如今,山西、甘肃等地的果商都来进货。“1.5元一斤,一装就是60吨,附近村民帮忙装货也带动了他们的收入。”看着这些生长了近40年的梨树,李丹远甚是欣喜,“以前的‘穷南山’大变样,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了”。

  农民的腰包鼓了,“穷南山”变富了。酥梨成了南山乡村振兴的富农产业,昔日不产粮食的丘陵变成了“花果山”。在李丹远看来,推进乡村振兴就应该因地制宜,依托当地实际,增加村民收入。

  近年来,高密市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梨、桃、苹果等林果种植,胶河社区发展起了李家屯、谢家屯等20多个种植专业村,形成了面积近2800亩的林果种植基地,还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按每亩地每年收入1万元计算,通过林果种植这一项产业,就为农民增收近2800万元。(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总书记“公开课”|一勤天下无难事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奋斗来实现。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练就过硬本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坚实底气。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从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提升修养,在文化的滋养中坚定自信,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立足岗位,练就本领,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在奋斗中成就底气,在实干中成就事业。

履职一年间丨从再生水中寻找绿色未来 她积极探索水中的循环经济

“华侨华人在海外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与红船精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何儒回忆起了他在瑞典创刊时的情景,“我们华侨华人出国奋斗,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过程。”

什么样的90后00后会“粉”上百年越剧

同时,承办法官向当事人释明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日常生活习俗,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的小额财物赠与或者日常的消费支出,如购买衣服鞋子、日常生活消费,特殊节日给付的财物,“520”“1314”等特殊含义的转账金额,以及符合当事人收入水平的小额转账等,应当认为是维系双方感情的必要支出或双方的共同消费。

香港海关侦破一宗海路贩毒案 案值约1.4亿港元

4月19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犯罪率走低,该报告结果遭到美媒质疑。美媒认为,对许多美国受害者来说,“犯罪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现实”。美官方宣传犯罪率下降的说法,难掩犯罪行为背后的贫困、种族和枪支暴力等痼疾。

在一个江湖渐远的时代,纪念金庸

3月10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云南省将高原特色农业当成“农业芯片”来打造,2023年,云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5万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了1.4万亿。云南省一年生产的蔬菜达到3000万吨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云南人自己吃1000万吨就够了,另外2000万吨送到省外,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王宁说,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云南,可以称作是广东省的“菜篮子”、蔬菜的“后院”。(记者 王世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